通过比较各国的情况,可以发现象中国这样持续出现双顺差的现象在大国中是没有先例的。
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大致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与信托公司两部分。前景:应对系统性风险当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已出现一些局部危机,例如山东海龙、江西赛维与上海华夏银行事件。
由于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受到管制,银行开始发行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从而绕开利率管制来吸引资金。在通过发行新股与发行次级债来补充资本金的同时,商业银行也在通过两种渠道来降低风险资产:一是将表内风险资产转至表外,即将传统的银行贷款转为用表外银行理财资金为特定客户融资。常见的理财产品期限为一个月至三个月,一般不超过一年。保本产品属于商业银行表内负债,而非保本产品属于商业银行表外负债。这意味着在当前格局下,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蕴涵的风险将显著高于保本产品。
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去杠杆化给影子银行体系造成的冲击,将是新一届政府在未来几年面临的重要挑战。这种借新还旧的方式固然能帮助商业银行克服期限错配,但如果理财资金所投资资产出现系统性质量问题,或如果投资者对理财产品丧失信心以至于银行不能借新还旧,那么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就会终结。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合规律性,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终究由我们自己认知与行动选择来决定,并非存在无法回避的外在陷阱,由此构成中国选择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中国经济发展基本实践经验与其他国家成功发展经验相得益彰,与现代发展经济学基本思想也相映成趣。三驾马车宏观讨论流行语境,通常强调中国经济对外需被动依赖性,对中国能动性重视不够。无论是通过干中学以及数亿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积累人力资本,还是通过拿来主义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谋求技术进步。就本质内容而言,中国发展经验与一般发展原理以及国际比较经验并非根本矛盾。
纵观过去四年全球经济演变大势,中国经济已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宏观周期,最近似乎重回原点与发达经济体一起讨论如何稳增长问题,这个事实本身就凸显现阶段中国经济具有更大能动性。第二,仍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较快推进发展阶段,是中国经济选择能动性的现实保障。
这个局面形成后,又较多从人口结构、国际货币体系等外生条件方面加以解释,对我们认识和政策选择方面滞后和局限缺少足够反思。不过在内外环境快速演变背景下,对一些新的重要政策问题选择边界与能动性认识,从总结经验角度看也有必要进一步反思探讨。系统和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特征性实践探索与经验教训,有望为深化认识当代经济发展规律做出重要贡献,为丰富和推进经济发展理论创新提供多维度新鲜案例、素材和思想。面对外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经济增速下滑形势,中国政府2008年底推出一揽子刺激政策,很快拉动货币信贷快速扩张,并在外需剧烈收缩背景下通过内需快速反弹推动总需求V型回升。
二是作为体量最大与快速追赶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量全球影响最大。又无论是利用产品内分工全球化环境特征发掘后发比较优势作用,还是重视财政与金融稳定并对严重宏观失衡进行果断调整……。事后看这轮罕见刺激措施效果实际利弊互见,其经验教训有待专题研究进行理性分析总结,然而中国通过内需扩张推动宏观经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早最快V-型回升是不争事实,这表明流行观点过于强调中国经济增长对外需依赖度观点并不正确。中国如能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校正机制,理顺关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求发展,完全有可能在未来一段较长时期继续利用城市化和后发优势潜能推动经济较快增长。
第一,中国当代经济成长合规律性内涵,构成未来持续发展能动性的基本条件。匡算结果显示,中国在2005-2010年已成为全球经济最重要增长贡献国,这一时期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比为21%,比同期美国增量贡献比10.9%高出近一倍,比欧元区增量贡献比11.5%超过八成,比日本增量贡献比5.24%超出三倍。
客观具有与发展阶段性相联系的较快增长潜能,构成中国经济能动性的现实保障。由于对内需增长潜力认识和信心不足,对阻碍内需增长的体制政策改革不够得力,加上一段时期在产能过剩之类名义下人为限制民营企业投资,结果出现顺差失衡持续扩大与外汇储备过度增长的被动局面。
然而不知始于何时,国际贸易与分工提升生产率的供给面积极功能一定程度渐被淡忘,外贸扩大需求意义被过于放大,以至于言下之意外贸似乎就是外需,顺差减少似乎必然会落入通货紧缩陷阱。当然,能动性是中性概念,较高能动性并非总是好事。中国从计划封闭经济转向对外开放历史也证明这一点。另一方面应对危机政策实践也显示,中国虽有能力相对独立地刺激增长,然而货币与经济扩张过快过猛也会造成宏观失衡并面临被动局面,这又提升我们赢更好地认知和运用中国政策选择能动性,对超常刺激措施运用保持必要审慎和警戒。第三,身居全球经济最大增量国地位,是实现中国经济能动性并派生全球影响的客观依据。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增量贡献国。
我们知道对外贸易的基本与本质功能,是借助比较优势等利益创造效应,推动国际分工深化与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并不是通过外需扩大需求。利用IMF全球与国别数据库,并假设2010-2015年用市场汇率和美元衡量中国GDP将在2005-2010年基础上每年递减2个百分点,可匡算与估测2000-2015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
回头总结,如果当初对开放经济增长能动性有较好认识,在投资体制、汇率体制、分配政策等领域加快改革,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到的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问题应能有所缓解。第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实践与增长表现,提供中国选择能动性的最新证据。
中国目前用美元衡量人均收入仍不到主要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两成,客观存在的巨大差距表明中国后续增长仍有巨大潜力。重新探讨中国经济选择能动性,不仅适用于如何看待外需与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在中国改革发展其他重要问题上也具有不同程度适用性。
对中国经济选择的能动性,可以从不同方面观察探讨。能动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中国在宏观经济与长期发展重大问题上,有较多支配策略选项,政策选择自由度较高。预测结果显示,中国2010-2015年间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将有望进一步提升到29.4%,超过美国、欧元区、日本这三大最重要发达经济体加总预测值25.7%。回顾新时期中国开放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在基本方针上重视积极主动与审慎稳健之间平衡,正确应对现实挑战并取得很大成就。
(金融时报) 进入 卢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中国特大型国家经济体量,决定其快速追赶阶段对全球经济具有异乎寻常的增量贡献,使得中国经济能动选择必将产生显著全球影响,构成中国经济选择能动性与全球影响力的客观依据。
研究中国经济形势需讨论一个判断,就是中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比较更具有能动性。新世纪中国开放经济成长面临的新挑战与新争论,背后有如何看待中国经济选择的能动性问题。
只有充分认识自身策略选择边界与备择可能,才能通过果决而审慎的科学选择达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中国的经济风格也一样,需要从以堵为主的管治方式转向以疏为主的治理方式。
它们于2012年6月底之前纷纷推出。其中单单私营企业的有效专利发明数就达41366件,占26.1%,该数量是三类国字头企业(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和国有独资企业)有效专利发明数的2.5倍。凯恩斯最惊人的名言就是:在长期,我们都死了。有一些办法可以改善东部地区制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延长发挥中西部地区的低成本制造业优势,首当其冲就是需要减税。
中国今年一、二和三季度GDP同比增长率分别为8.1%、7.6%和7.4%。到2011年底,中国有967.7万户私营企业和3756.5万户个体工商户。
中央银行在6月8日和7月6日两度降息,就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目前民营企业的税收贡献在某些名义指标上高于国有企业,但在另外一些名义指标上低于国有企业,但民营企业的实际税收贡献也超出了国有经济。
上述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组合体现了典型的凯恩斯主义统制风格。无论是对于转型还是升级,它们都缺乏经验和技术。